3 小结与讨论
余甘子果实的褐变与余甘子PPO活性变化密切相关,而PPO活性的抑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本试验结果显示,余甘子果实中PPO活性作用的最佳底物为焦性没食子酸,在该底物作用条件下,余甘子果实中PPO作用的最适pH为6.0,在pH为5.0~7.0之间活性最大,因此,通过控制果品加工环境的pH,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果实褐变的速度。余甘子果实中PPO作用的最适温度为10 ℃。底物浓度对余甘子果实PPO活性也有影响,在焦性没食子酸处于低浓度时,随着底物浓度增加,余甘子果实PPO的活性不断升高,当底物浓度在0.14 mol/L时,PPO的活性达到最高,之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对酶的活性影响不大。抗坏血酸、柠檬酸、亚硫酸钠、L-半胱氨酸等抑制剂对余甘子果实PPO活性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在相同浓度的单一抑制剂作用下,其抑制效果依次为抗坏血酸>L-半胱氨酸>亚硫酸钠>柠檬酸。抗坏血酸对余甘子果实PPO活性有较好的抑制作用,而且其抑制效果随着抗坏血酸浓度的增加而升高。抗坏血酸处理对保持果实的贮藏品质和减少损失有重要意义,其作为一种安全、方便的处理方式,在果蔬保鲜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参考文献:
[1] 吴雪辉,谢志芳,黄永芳.余甘子的化学成分与保健功能作用[J].中国野生植物资源,2003,22(6):69-71.
[2] 吴修仁.中国药用植物简编[M].广州: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,1994.373.
[3] 崔炳权,林元藻.余甘子的抗衰老作用研究[J].时珍国医国药,2007,18(9):2100-2102.
[4] 刘晓丽,吴克刚,柴向华,等.余甘子多酚作为食用油脂抗氧化剂的研究[J].中国食品添加剂,2010(3):194-198.
[5] 张福平,林小琼.火龙果果皮多酚氧化酶特性的研究[J].食品科学,2009,30(7):57-59.
[6] 张福平,陈桂茂,陈蔚辉.黄皮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因素分析[J].湖北农业科学,2009,48(6):1464-1467.
[7] 张福平,张喜春.佛手瓜多酚氧化酶酶学特性研究[J].食品科学,2010,31(1):161-164.
[8] 张福平,屈佳慧.豌豆多酚氧化酶的特性及抑制剂研究[J].广东农业科学,2011(5):134-136.
[9] 张福平,张少英.山竹果皮多酚氧化酶酶学特性及抑制效应的研究[J].广东农业科学,2011(8):80-82.
[10] 张福平,刘志聪,陈为鑫,等.莲雾果实多酚氧化酶的特性及抑制剂研究[J].湖北农业科学,2012,51(13):2764-2766.
[11] 晏绍庆,华泽钊,刘宝林,等.玻璃化保存草莓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实验研究[J].食品科学,2000,21(1):58-62.
[12] 李桂琴,刘 坤,高志华,等.鸭梨果肉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研究与纯化[J].河北农业大学学报,2010,33(5):45-49.
[13] 沈金玉,黄家音,李晓莉.芦荟多酚氧化酶特性的研究[J].食品与发酵工业,2005,31(3):21-25.
[14] 纪淑娟,尹竞男,李家政.蜜柚多酚氧化酶的酶学特性与活性测定研究[J].北方园艺,2010(17):171-174.
|